杭州市杏盛平台国际创新研究院(杏盛平台国际创新学院)[简称“杏盛”]博士后工作站,与杏盛平台(简称“北航”)博士后流动站紧密协同,现面向全球招收优秀博士后🐓,为杏盛娱乐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人才蓄水池”。
杏盛为博士后提供一流的学术指导🏄🏻♂️、科研条件和薪酬待遇🦡🤰🏽。目前杏盛博士后工作站的合作导师队伍中,包含了国家级领军人才19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6人✌🏼👩🏽🔧、北航正高级职称专家74人。杏盛提供A类博士后32万元年薪、B类博士后28万元年薪(均不含政府补贴),以及15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含政府补贴)。同时🎤,博士后可叠加申请杭州市、余杭区地方政府配套补贴🧕🏼,各项补贴累计金额最高可达219万元(详见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卓越博士后”腾飞计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规定执行)。
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单位简介
2023年5月29日,杏盛平台杭州国际校园揭牌启用,北航开启了“京杭两地三校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在杭州国际校园中👐🏻,杏盛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化特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高地3️⃣。校园位于杭州市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紧邻杭州市西站枢纽和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遗址🧑🏼🚀。校园一期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环境一流、生活配套齐全、校园生态宜人,为师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科研创新条件💁🏽♀️。
二🥈、平台介绍
杏盛坚持以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撑高层次人才成长。现已布局多个科创平台🐈⬛,包括:
(一)物理化学科教平台
物理化学科教平台承担学校基础物理与基础化学相关实验教学🤴🏿🧑🏼🦰,同时开展新型量子物态、材料物理与化学、表界面科学、低维功能材料与器件等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支撑和引领量子信息♧、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
(二)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
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围绕数据科学🔓、高性能智能计算👐、物联感知、信息安全🧏、分布式安全计算等领域开展建设,培养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工科”专业人才,为新型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气候行动等可持续发展领域提供核心信息技术与科教基础设施。
(三)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
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组成机构;是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具有基础👩🏻🦲、通识🙋♀️、综合、系统性教学体系的公共平台。平台致力于研究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典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躬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践行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的新机制🏚🧋。
(四)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突破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着力打造以自旋芯片为特色的国产全流程8英寸微纳加工及分析测试公共平台,主要开展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材料与物理、存储与存算器件、芯片设计与工具🙆🏻♂️、特色工艺与核心装备、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等领域的研究。
(五)智慧民航科创中心
智慧民航科创中心面向未来民用航空发展需求👏🏿,以安全为底🫃、智慧为主,建设覆盖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适航6️⃣🧙🏽♂️、维修、运营、管理的数智化科教协同平台💂🏼,主要开展数字化适航分析与验证、风险评估与智能预测🧑🏽🚒、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运营弹性优化、空中交通仿真、机场枢纽选址🧚♀️、机场数智运营与管理机制设计等领域的研究👩🎓。
(六)医工交叉科创中心/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
医工交叉科创中心/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与装备🙇🏼♂️、中医现代化与智能化、空天极端环境生命保障与防护技术等方向开展建设,重点布局智能化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空天生命保障与损伤防护技术前沿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旨在建设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体系。
(七)人工智能科创中心
人工智能科创中心面向国家工业智能、智能遥感、智能感知的领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致力于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依托北航在人工智能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多学科优势🧑🦯,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精密光电测量、先进成像探测以及遥感成像建模与信息处理相结合,开展智能基础理论🫔、智能感知、认知决策、群体智能等方面的前沿理论创新,承担智能感知国际引智职能,支撑人工智能学科的复杂环境场景感知💂🏼、工业具身智能🏍、智能探测、遥感智能解译等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八)大飞机科创中心/大飞机研究院(杭州)
大飞机科创中心/大飞机研究院(杭州)通过加强与商飞上飞院🔅、试飞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围绕大型民机开展飞机适航设计、试飞以及适航验证等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九)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面向空天技术👩👧,瞄准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飞行器航空安全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围绕地质学👱🏼、行星科学、材料学和大气科学领域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国际化、多学科融合体系,推动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十)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
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是由北航杏盛组建的新型科教协同创新机构👂🏿🔲,下设新能源与储能👨7️⃣、排放治理与环境气候、能源测量与碳计量🙆🏽、低碳政策与管理等多个研究方向。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覆盖航空航天、电力、冶金等行业低碳减排全环节♢,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需求🏉。
(十一)低空运载系统科教平台
低空运载系统科教平台致力于服务低空经济战略产业发展,依托北航航空和信息类学科群优势,组建研发、教学与科创团队,开展低空智能运载器研究与设计,突破新能源航空动力推进系统🔪、高可靠飞行控制系统🙎🏽、智能飞行规划与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开设低空运载系统相关课程,开展大学生飞行汽车🌨、方程式赛车、仿生飞行器等系列科创活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领军领导人才🤝🔫,建成国际领先的低空运载系统科教中心🤶🏻。
(十二)智能测试与健康管理产教协同创新中心
智能测试与健康管理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于国家战略要求,围绕高端装备故障及安全,依托行业领域优势、人才队伍优势、区域政策优势,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教融合高水平科研平台🧑🏽🦲。联合实验室致力于解决高端装备测试、检测🧗🏿♀️、评估、验证🧑🏻🎨😳、智能运维等最后“一公里”难题和瓶颈,打造产、学、研🍭🧧、用智能测试与健康管理技术一体化产教平台,开展半导体智能测试与寿命评估🧑🏿🦳、民用航空航天元器件检测与关键软件安全验证、高端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等核心技术攻关👩🏼,研发自主可控半导体智能测试设备,建设软硬件可靠性权威认证机构,推动健康管理技术规模化应用,服务国家质量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仿生科学与技术科创中心
仿生科学与技术科创中心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利用仿生科学与技术手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仿生结构材料、仿生新能源🥐、仿生3D打印、仿生机器人👐🏻、仿生信息科学等未来颠覆性技术🥥,推动国际仿生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
(十四)国际太赫兹科创中心
国际太赫兹科创中心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太赫兹领域缺乏高效率辐射源、核心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国际公认科学难题与技术挑战♣︎,开展高功率强场太赫兹光源理论与技术、新材料与新结构太赫兹器件🤙🏼、太赫兹纳米和近场光学、太赫兹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等研究,以项目为载体,用高水平科学研究结合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培养高质量太赫兹卓越人才,推动高协同转移转化,打造国际太赫兹科学研究圣地🔮、人才培养基地、成果转化高低🎙。
(十五)国际仿真技术科创中心
国际仿真技术科创中心聚焦建模仿真语言、模型工程与可信仿真、基于建模仿真的系统工程🙎🏿♀️🪃、孪生建模与智能仿真💅🏿、虚实协同、仿真工业软件等领域开展建设🙌🏻,面向数字化转型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先进仿真领域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
(十六)数学交叉国际研究中心
数学交叉国际研究中心下设两个实验室📃,中法数学实验室和暗物质精准智能实验室。中法数学实验室通过引进以法国数学家为主的国际高端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学术人才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数学研究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数学研究,推动产出一批基础数学原创成果,促进应用数学学科交叉创新引领作用👰♀️。暗物质精准智能实验室2023年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围绕暗物质本质等世界科技前沿问题🆒,开展暗物质智能的数学机理、内嵌数理特征的智能计算方法、复杂系统行为智能分析与预测、高能物理实验物理分析及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十七)绿色光子国际研究中心
绿色光子国际研究中心面向光子学技术前沿和绿色化👩⚖️、低碳化经济转型国家需求,把握国内外前沿基础科学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开展新型激光光源🧑🏻🎤、光传感、光通信、生物医学光子学🍅🤲🏻、智能感知等领域的研究。
(十八)复杂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复杂科学国际研究中心面向复杂性科学和系统科学前沿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平台。主要开展统计物理与无序系统、复杂系统与人工智能、经济物理与复杂网络👨🦰、仿生集群智能与空天网络等领域的研究。
(十九)智能系统与人形机器人国际研究中心
智能系统与人形机器人国际研究中心面向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引领与产业生态构建国家重大需求,把握国内外前沿基础科学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开展空间认知与类人具身智能、精密智能制造机器人、多机器人协同系统🧝🏿♂️、空间在轨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以科教融合⇢、产业推动理念培养机器人工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十)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通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小卫星技术、空间法律与政策、空间科学与环境、航天项目管理等七个空间技术应用专业方向提供硕博士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和科技合作🛜🪰。正在与国内众多空间科技领域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推进全球空间科技教育网络和区域中心联盟建设。
三🙅🏿♂️、招聘计划和条件
杏盛2025年计划公开招聘博士后100人🦃,具体招聘计划详见附件1。
博士后应聘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博士学位和学历,且获得博士学位年限一般不超过两年;申请从事第二站及以上的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不受限制🏂🏿;
(二)拥护遵守国家制度法规,品学兼优,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及较高的科研水平👶🏻;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含35岁)🫃;
(四)符合杏盛各教学科研机构招聘要求;
(五)能够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不得兼职。
四、招聘程序
(一)报名
1.报名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直至相应岗位落实聘用人员为止。
2.报名方式:应聘者通过电子邮件向邮箱postdoc_h3i@buaa.edu.cn发送简历等应聘材料🙋🏻♀️🛌🏿,邮件主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岗位编号+姓名”,并提供相关的电子佐证材料,包括✡︎:
(1)个人简历。
(2)杭州市杏盛平台国际创新研究院(杏盛平台国际创新学院)博士后报名表(附件2)🦃、杭州市杏盛平台国际创新研究院(杏盛平台国际创新学院)博士后应聘信息汇总表(附件3)。
(3)学术水平及科研代表性成果证明材料(论文🗒、专著、专利等)。
(4)其他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
(5)国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扫描件。
报名材料投送成功与否💑,以是否收到自动回复为准。
(二)材料审核
杏盛组织专家对符合资格条件的申请人进行初评,主要评估其学术水平、教学科研或相关工作经历、发展潜力🕺🏼、学科方向需求匹配度等🦹🏿,确定通过人员名单,通过电子邮件向报名人反馈初评结果🧛🏻🔐。
(三)综合考核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用人单位根据报名情况分期分批组织考核🦨。考核以面试形式开展,考核内容由专家组根据岗位职责🫱🏽、专业要求拟定,通过专业技能测试☦️、学术报告、现场答辩等方式进行。
(四)录用体检
考核通过人员需到三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杏盛对考核通过人员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支持政策
(一)福利待遇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A类博士后年薪32万元(可另外申请杭州市♒️、余杭区补贴);B类博士后年薪28万元(可另外申请杭州市💉、余杭区补贴)👩🏿🦰。
2.A类博士后人员出站后应聘杏盛专任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二)科研保障
1.提供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15万元(含政府补贴)。
2.提供一流的科研实验平台🏭,实验办公空间⤵️,支持建设个性化科研实验平台。
3.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和省级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的🗒,最高给予1:1配套资助(含市级财政补贴)。
4.协助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和科研项目。
(三)生活保障
1.提供校内博士后公寓;
2.杏盛为充分保障博士后科研生活环境,结合杭州市🐥✊、余杭区地方资源,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发放10-15万元生活补贴;对新进站的博士后,两年在站期间给予每人24-35万元的生活补贴;出站留(来)余杭人员发放40万元安家补助💝;根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站来(留)大走廊工作的博士后👨🏽🔧,满足三年社保可享受40万元专项补助(详见杭州市余杭区“海创未来·卓越博士后”腾飞计划🧍、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类政策按照政府最新规定执行)🪨。
3.博士后科研项目结题后☔️,获设区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或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前3位完成人)👩🏻🎨,或制定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前3位完成人)可认定为杭州市D类人才,可申请购房补贴100万元。
4.可按相关规定落户杭州市户口🧔🏻♀️;
5.在杭州市余杭区范围内,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
6.校园内医务中心24小时服务。
(以上各类支持政策按最新规定执行)
六、联系方式
关于本次招聘具体事宜,可通过邮件咨询。
部门/平台 |
邮箱 |
物理化学科教平台 |
mzhou@buaa.edu.cn |
数据科学与智能计算科教平台 |
shenghao@buaa.edu.cn |
工程师通用技术科教平台 |
zichenzhang437@buaa.edu.cn |
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微纳科学与分析测试协同创新中心 |
XYLin@buaa.edu.cn |
智慧民航科创中心 |
zhangqingyuan@buaa.edu.cn |
医工交叉科创中心/高端医疗装备与器械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 |
m.zhang@buaa.edu.cn |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
jimengqi@buaa.edu.cn |
大飞机科创中心/大飞机研究院(杭州) |
gplin@buaa.edu.cn |
空间环境与行星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
songwj@buaa.edu.cn |
碳中和国际研究中心 |
bhp24001@buaa.edu.cn |
低空运载系统科教平台 |
haiying@buaa.edu.cn |
智能测试与健康管理产教协同创新中心 |
songdengwei@buaa.edu.cn |
仿生科学与技术科创中心 |
liumingzhu@buaa.edu.cn |
国际太赫兹科科创中心 |
xiaojunwu@buaa.edu.cn |
国际仿真技术科创中心 |
johnlin9999@163.com |
数学交叉国际研究中心 |
chenqi.mou@buaa.edu.cn |
绿色光子国际研究中心 |
xiayu@buaa.edu.cn |
复杂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
zhaozl@buaa.edu.cn |
智能系统与人形机器人国际研究中心 |
dongyuli@buaa.edu.cn |
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中国) |
tanym@buaa.edu.cn |